群策群力為台灣 



 

~群策會電子報005期內容~ 



 

  ●解剖ECFA的神話                                      【王塗發】  

ECFA對勞工就業的衝擊                                                           【邱俊榮】

ECFA對台灣農業之衝擊──台灣、中國農產品貿易大逆差      【楊平世】


  E C F A

◎王塗發(國立台北大學經濟學系兼任教授.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自去年520日 馬政府上台以來,對中國的種種開放措施(包括開放中國客來台灣、開放客機包機直航、開放人民幣兌換、鬆綁投資中國上限、開放十二吋晶圓廠赴中國投資、將開 放銀行登陸、將開放中資企業來台上市…等),乃是在為建構兩岸間商品、人員、資金、服務與資訊全面自由化的「兩岸一中共同市場」鋪路。而馬政府早就定調要 與中國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作為兩岸未來在經貿層面的長期互動架構,建立兩岸經貿關係的正常化,其實就是要完成「一中市場」的建構。

   馬政府早已定調兩岸非要簽署ECFA不可,又拒絕將簽署ECFA與否交付公民投票決定,乃於事後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經院)進行「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之影響評估」研究,企圖假學術研究機構之手,提出與中國簽訂ECFA有利於台灣經濟發展之結論,來為其既定政策背書。

先射箭後畫靶 找中經院背書

   果不其然,最近中經院完成的研究報告,就特別強調ECFA的必要性及其對台灣總體經濟的正面貢獻,不但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將提高1.65%至1.72%,而且就業人數也可淨增加25.7~26.3萬人。不過,中經院還保留了一點學術良心,在其原始研究報告中,還指出台灣某些個別產業將受到負面衝擊,其中生產金額減少幅度較大者依序為電機及電子產品業(約減少76億美元;減7.24%)、其他運輸工具業(約減少2~4億美元;減3.49~3.60%)及木材製品業(約減少1億美元;減3.98~4.0%)。 

以「專業調整」為由 扼殺「專業良心」

   然而,儘管這些量化評估的數據已經高估正面效益且低估負面影響,馬政府還是不滿意。因此,在研究報告出爐後尚未公布前,經濟部要求進行「專業調整」,主要 是將負面影響部分向下調整,對於因模型假設生產資源固定之限制所造成的資源排擠負面影響不予考慮。例如,經濟部認為,兩岸已是WTO資訊科技協定參與國,電子資訊相關產品多已零關稅,模擬結果電子資訊相關產業為受損產業乃因模型資源排擠效果造成,故將產值變動率歸零。然後,經濟部就於729日公佈經過如此「專業調整」後的研究結論,宣稱簽ECFA具實質且正面經濟效益,不但經濟成長率將提高1.65%至1.72%,而且就業人數也可淨增加25.7~26.3萬人,沒有增加失業之疑慮,完全略去負面影響部分。

   如果經濟部這隻政治黑手伸入學術專業的「專業調整」理由可以成立的話,豈不就表示中經院還不夠經濟專業?或是中經院所用來評估研究的GTAP(全 球貿易分析)模型並不適用於台灣?如果「資源排擠效果」不適用於台灣,則應修改模型的假設(或改採非充分就業模型),全部重新評估,而不是只把負面影響最 大的產業之負面效益人為調整為零,破壞模型的一致性!怎可先採「充分就業」假設模型將增加失業的可能性排除,然後又人為以「專業調整」為由將因模型資源排 擠效果造成的某些個別產業之負面衝擊歸零?這就是完全報喜不報憂!擁有院士級經濟學者的中經院竟然屈服於如此的「專業調整」,夫復何言! 

誇大正面經濟效益 隱匿負面影響

   事實上,所有經濟模型都有其限制,中經院也不諱言,GTAP模 型有其限制,在解讀模擬結果時必須非常審慎。即使如此,對於這麼重要的評估研究報告,其評估模型的假設條件仍需經得起檢驗。如果某些「假設條件」與事實相 差太遠或根本就悖離經濟現實,則研究結果便很難令人信服。很不幸的,除了中經院自己所指出的「充分就業」、「完全競爭市場結構」假設外,還有不少假設條件 (包括隱含的假設)恐怕是經不起檢驗的。我們不妨來逐一加以檢驗。

●荒謬一:充分就業模型

   首先,該評估模型為「充分就業」模型,並隱含假設生產資源在部門間(或產業間)可以完全自由移動(即工程師可以下鄉種田,農民也可以到科技公司上班!)。當馬政府私自(未經台灣人民公投)與中國當局簽署ECFA後,對某些產業會帶來不利的負面衝擊而產生失業的問題,但是在「充分就業」模型下,市場機能透過工資向下調整,自然可以解決此一失業問題,或是透過勞工(生產資源之一)由受害產業完全無障礙地移往受益的產業,而回復到充分就業的狀態。

   依中經院的評估結果,農業的產值將會增加0.97%,遠高於製造業增加0.11% 的經濟效益;而製造業中受到負面衝擊最大的產業為電機及電子產品業與其他運輸工具業,受益較大的產業有化學塑膠橡膠業、機械業、紡織業…等。這樣的評估結 果表示,將有許許多多的電機及電子產品業與其他運輸工具業的勞工會轉到農業、化學塑膠橡膠業、機械業、紡織業等就業,也就是有些科技業的工程師會下鄉種 田。問題是,想種田就一定有田可種嗎?「充分就業」假設在學術象牙塔裡當練習可也,在現實的世界裡卻不易出現;即使會出現,所需的調整時間有多長與必須付 出的調整代價有多大,模型都未能告訴我們。更何況,想轉業未必轉得成!農民若想到科技公司上班,豈能如願?

●荒謬二:完全替代彈性

   其次為完全替代彈性假設。該評估模型假設簽訂ECFA後,自台灣銷往中國的大部分工業產品之關稅降為零,台灣的石化原料便可100%完全取代韓國與日本的石化原料(取代2007年日、韓原有38%之市占率,約380億美元),台灣的機械產品便可完全取代韓國與東協的機械產品(取代東協及韓國原有23%之市占率,約270億美元)。這是何等不切實際的假設!

   關稅並不是影響產品競爭力的「唯一」因素,而各國的石化、機械產品又非完全是「同質」的產品,怎能100%完全替代?更何況台灣石化原料與機械產品,在中國進口市場的占有率僅分別為15%與5.8%,並無足夠的產能來完全取代競爭對手國遠高於我國的市占率;若要完全取代,則石化業與機械業的產能必須擴增好幾倍,從「七輕」與「八輕」計畫案的經驗來看,更是不可能。

●荒謬三:台灣與中國產品替代彈性為零

   更嚴重的是,假設台灣與中國產品的替代彈性為零。該研究使用的GTAP模型,是以市場重疊程度來推估替代效果,並沒有考慮當地市場國產品被替代的效果。換句話說,該評估模型並沒有考慮台灣國產品可能被來自中國的進口品替代的效果。

   該研究評估簽訂ECFA, 兩岸經貿自由化與正常化,對台灣的經濟效益,只考量中國與台灣相互間進口的農、工產品自由化(即關稅降為零)及工業部門解除管制(正常化)且自由化下,台 灣產品在中國市場可能取代日、韓、東協等的產品之效益,及中國產品在台灣市場可能取代日、韓、東協等的產品之效益,卻忽視中國山寨產品可能取代台灣國產品 的負面影響。

   而這部分卻是最具關鍵,也是影響台灣最大的部分。因為中國的工資與土地租金等生產成本遠低於台灣,中國廉價劣質山寨產品與農產品在零關稅的優惠下將大舉入 侵台灣,必然打垮本土產業(尤其是毛巾、成衣、製鞋、陶瓷等中小企業)與農業,也搶走就業機會,而造成更嚴重的失業問題。嚴重失業的結果將壓低台灣的實質 工資,而造成所得分配不均的嚴重惡化。但這些問題卻完全被該評估模型排除在外!

●荒謬四:「一廂情願」的假設

   另外還有「一廂情願」的假設。該研究進行兩種情境的模擬分析。情境一:維持農工管制現況,已開放之農、工產品全面自由化(即關稅降為零),及情境二:維持 農業部門管制且不降關稅,工業部門解除進口管制且自由化。在兩種情境中都假設「中國農、工產品關稅全面調降至零」。就情境二而言,台灣的農產品關稅不降, 卻要求中國的農產品關稅全面調降至零,如此「一廂情願」的片面優惠之不公平假設,中國會同意嗎?而且模擬的結果,情境一的農業效益(產值與就業人數)竟比 情境二來得高!這豈不表示,台灣的農產品關稅全面調降至零,比不調降對台灣的農業有利?可能嗎? 

加深對中國市場依賴 經濟安全風險升高

   此外,當兩岸在關稅降為零與解除管制下,台灣較具競爭力的產業普遍都會產生對中國出口增加,同時排擠到對其他國家的出口,尤其是對美國、歐盟、日本及東 協,而導致對中國出口的依賴加深,台灣國家經濟安全的風險升高。研究報告對此「貿易移轉效果」,則僅是輕描淡寫地帶過。長期而言,這恐怕才是簽訂ECFA對台灣造成的最大隱憂!

   目前台灣出口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超過70%,而對中國的出口依賴度又接近40%,只要中國採取減少自台灣進口的措施,台灣的經濟馬上就會受到嚴重的衝擊;去年8月到今年第一季就是如此。自去年8月份台灣接自中國(含香港)的訂單年增率轉為負數,到1112月的訂單年增率均創下逾四成跌幅,今年1月更破天荒跌破五成,累計今年13月,台灣對中國出口大減45%,減幅居主要出口國之冠,乃是造成台灣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負10.24%的主要因素。如今,馬政府還急於要簽訂ECFA,要使台灣經濟更依賴中國,就是要把台灣經濟發展的命脈送給中國掌握! 

從「一中市場」 邁向「終極統一」

   前經濟部長尹啟銘的「三個蛋黃」說指出,ECFA其實就是指「貨品貿易自由化、服務貿易自由化和投資自由化」。而這「三個蛋黃」正是中國與香港、澳門所簽訂的「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的三大目標,也符合馬英九政府所主張的「一中市場」之精神,即兩岸間商品、人員、資金、服務與資訊全面自由化,以追求兩岸的經濟整合。而透過「一中市場」的經濟整合,乃是達成馬英九政治「終極統一」的最佳捷徑。這恐怕才是馬英九急於要簽訂ECFA的最大玄機之所在!


E C F A  

◎邱俊榮(國立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兼管理學院副院長) 

   造成目前台灣嚴重失業的最重要原因,事實上不在於勞動市場的勞動供給品質問題,而是在產業的勞動需求面萎縮。依據國際經濟學的學理,雖然中國勞工無法來台 工作,但台商赴中國投資就是為中國勞工創造工作機會,當然同時也使得台灣勞工的工作機會減少。過去十多年來如此,如今馬政府更開放台資外移,當然會出現 「台商投資中國愈多,台灣勞工的工作機會被中國勞工取代的愈多」的現象。 

過度倚賴中國 失業率居亞洲之冠

   由數據上來看,如圖所示,從1990年 代開始,勞動市場上的「求供比」幾乎與「我國對中國投資比重」呈現緊密的反向關係,也就是對中國投資逐年增多,求供比卻逐年減少。也就是說,當台灣對中國 投資逐年增多的同時,平均每位求職者擁有的工作機會卻逐漸減少。在這一波金融海嘯的失業潮中,台灣失業率高居亞洲國家之冠(台灣5.81%、香港5.0%、日本4.1%、韓國3.5%、新加坡2.6%),許多國際研究機構已指出,這是因為台灣已經過度依賴中國所導致。     

直航初期台商投資中國 係回台投資的十四倍 

   馬政府宣稱兩岸直航後,企業營運成本下降,會有更多台商回台投資。但根據官方數據,去年9月到今年1月,台商回台投資僅一百多億台幣,同時期台商赴中投資金額卻高達一千四百多億台幣。去年底一份有關中國台商回台投資意向的調查結果清楚指出,三通直航後,表示維持現狀不會改變投資的多達63%,其次約有28% 的台商表示會加碼投資中國,而表示會減少在中國投資的僅9%;因此直航後,台商不僅回流的意願不高,反而會更加碼對中國投資。這些證據,都證明了馬政府在兩岸議題上一廂情願、偏頗錯誤的說法。現在馬政府又想如法炮製,現在只不過是將直航換成了ECFA 

ECFA將加速廠商外移 低價產品傾銷回台

   對於部分產業而言,對於那些整天要求快簽ECFA的企業主而言,簽了ECFA當然對他們有利,但絕非對整個台灣經濟有利!事實上,根據國際比較利益原理,如果我們只跟中國簽ECFA,則兩岸之間往來成本降低之後,經濟資源和生產活動勢必往低成本的地方移動,也就是說兩岸簽ECFA後,台灣廠商將會更傾向把工廠搬到生產成本較低廉的中國去,因為一來可享受生產成本低廉的優勢,二來可將在中國生產的產品賣回台灣以滿足原有的內需市場,以獲取更大的利潤。換句話說,只和中國簽ECFA的結果,廠商不僅不會留下來,反而會加速外移中國。

不僅國內產業可能加速外移中國,兩岸簽訂ECFA後,因關稅等貿易障礙解除,大量中國低價產品將更容易傾銷台灣,這將使原本以台灣內需市場為經營基本盤的產業,尤其是傳統產業與中小企業,可能因此產生大量倒閉或產能萎縮。根據統計,2008年傳統產業就業人數達190萬人(占製造業66.7%),產值為新台幣8.92兆元(占製造業68%),因此這些產業的興衰不但攸關台灣整體產業發展,也與社會安定息息相關。 

勞動人口數十萬將受波及

   台灣目前對中國還有兩千六百多項產品禁止或限制進口(尚無需符合WTO的規範),其中工業產品占多數,而工業產品中又以紡織、非鐵金屬製品與機械用具等產品為主。一旦ECFA簽訂之後,單單這部分低價中國產品的進口就足以讓本地產業受到相當衝擊。根據研究,兩岸簽訂ECFA後,產能增加的產業主要是紡織、塑化、石油製品、汽車業,但是包括稻米、大蒜、香菇、花生等831項尚對中國進行管制的農產品,以及電機電子產品、汽車以外的運輸工具(船舶、機車、自行車等)、非鐵金屬(鋁、銅等)、成衣、皮革製品、毛巾、鞋類、家具、製鞋、織襪、陶瓷等產業則是會出現產能萎縮。

   一旦這些產業出現產能萎縮,當然會減少勞動雇用。如果依據產能萎縮比例來計算,失業最嚴重的行業主要集中在電機及電子業,將有近59千人失業,農牧業也會有近22千人失業,非鐵金屬及加工製造業則有1萬多人失業。整體來看,ECFA將可能使台灣失業人數馬上增加1229百人;如果依據主計處公布之歷年失業波及乘數來推估,受失業波及的人數將達245千餘人。(限於篇幅,進一步深度分析,請上本會網站閱覽)


 ECFA對台灣農業之衝擊        

           ──台灣、中國農產品貿易大逆差 

         ◎楊平世(國立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教授.前院長)

數字會說話,從1989年以來到2008年,台灣、中國在農產品貿易方面,幾乎年年逆差。就總數而言,1989~2008年台灣銷往中國之農產品總值為23.79億美元,但中國銷往台灣之農產品總值卻高達73.91億美元,幾達三倍多;二十年間兩者逆差達50.12億美元,如換算成台幣則高達1,680億元。

    如依年份計,1989~1995年,台灣銷往中國之農產品相當少,年年貿易額幾近於0;但這些年間中國銷往台灣之農產品貿易額卻由0.7億美元逐年增加。

直航紅利跳票 兩岸農產貿易持續逆差

   到了1995年,則激增至4.22億,這一年也是兩岸間農產品貿易逆差最大的一年。台灣銷往中國之農產品,一直到2003年才破億,但中國銷往台灣之農產品貿易額卻已達4.09億美元。儘管從2004~2008年間,兩岸農產貿易不管是進口或出口均與年俱增,但台灣和中國農產品貿易額之逆差仍維持在1.33~2.82億美元之間。從2006年4月14~15日第一屆到2008年12月共有四屆「國共論壇」,但此對之後2007及2008年農產品貿易之逆差,卻不減反增,分別達到2.81及2.82億美元。

   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先生就職總統,如統計2008年6月~2009年3月只有短短九個月中,台灣銷往中國之農產品貿易額為3.38億,但中國銷往台灣之農產品總值卻仍達6.30億美元,兩岸農產品貿易逆差反而高達2.92億美元,九個月逆差值比民進黨執政之前一年還多。是故,當2008年12月15日兩岸宣佈直航之後,在農產品貿易方面究竟是對台灣有利呢?還是對中國更有利,的確值得持續觀察!還記得宣佈直航時,馬先生說:「兩岸三通之後,農產品外銷中國大陸會增加20%,農漁民收益會增加10~15%。」可是數字畢竟會說話,馬大總統繼「六三三」競選承諾大跳票後,又跳票了!

水果外銷獲利日美為主 中國不是主要市場

   台灣是水果王國,每年有不少優質,價格也合理的水果外銷美國、日本。2000~2008年,台灣外銷日本及美國之水果總值為2.97億及1.33億美元,但台灣外銷中國之水果貿易總值卻只有1,942萬美元,差距極大。

   在2000年時台灣銷往中國的水果只有4萬美元,但當年台灣自中國進口的水果及其產製品總值已達2,805萬美元,逆差達2,801萬美元之多;一直到2005年,台灣外銷中國之水果及其產製品才破百萬美元,達251萬美元,但當年中國銷往台灣的水果及其產製品卻已高達3,791萬美元。即使在2006年4月第一次「國共經貿論壇」之後,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先生及之後吳伯雄主席曾在會中大力推銷台灣優質農產品,中國方面也宣稱要購買大批台灣的農產品,但2006、2007年及2008年,兩岸水果貿易逆差仍達3,543、3,568及3,426萬美元之多。而在2008年馬英九先生就任總統之後,從6月到2009年3月短短九個月中,兩岸水果貿易逆差仍高達2,526萬美元。所以,光以水果及產製品之貿易逆差來說,從2000~2008年之九年間,即高達3.34億美元(112億台幣)。

赴中養鰻衝擊我國內外市場 採購農產品騙局一場

   在水產方面,茲以台灣引以為傲的鰻魚為例。2008年台灣銷往中國之鰻魚產值幾乎為0,但自從台灣漁民轉往中國養鰻,中國漁民學會了養鰻技術之後,不但和台灣漁民競爭國際市場,2008年中國銷往台灣的鰻魚還有76萬美元。如果從2000~2008年,台灣銷往中國之鰻魚總額也只有77萬美元,但中國銷往台灣的鰻魚卻有110萬美元。可是在這九年間台灣銷往日本之鰻魚總值卻高達14.3億美元。而2008年台灣銷往日本、韓國及美國之鰻魚卻分別高達1.3億,389萬及367萬美元。可見號稱13億人口,在鰻魚及各種農產品貿易中,中國並非台灣主要市場,即使兩岸交流頻仍,農產品貿易逆差卻相當懸殊,即使歷經四次「國共經貿論壇」,中國領導人一再宣稱要大量採購台灣的農產品,可是由上述財政部關稅總局的貿易數字可知,全部是謊話,甚至可以說是騙局! 

承諾一再跳票  慎防農業優勢流失

   還記得馬先生在競選總統時口口聲聲說「不開放承認中國學歷」,但一選上之後卻要教育部研究承認中國學歷;一旦簽訂ECFA, 是否會開放承認農業大學學歷,是否會開放中國勞工,是否開放中資投資台灣農業,或承租農地經營專業農場、休閒農場?如果不先未雨綢繆,一旦全面開放,那麼 早已不太好找工作的農科畢業生、農民及產銷班、農場,必定會發生嚴重競爭及排擠現象?屆時台灣優質的農作物品種、栽培技術也必將再度全面流失!到時候台灣 還會擁有熱帶農業的優勢嗎?(更多精闢的統計分析,請上本會網站閱覽) 




本電子報歡迎推薦轉寄給您親朋好友。如不希望再收到,請e-mail515@tw-advocates.org.tw告知本電子報內容及圖片版權為財團法人群策會所有,任何取用轉載請先徵求同意。
群策會網址:http://www.advocates.org.tw/wooooa/front/bin/home.phtml
歡迎以email、傳真聯絡我們 Tel02-2808-4777 Fax02-2808-477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su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