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說好了:假設你買了出產國貨的A公司的股票,你會希望A公司:

        1,找出每一個市場能容許的最高售價, 創造最大(只屬於公司)的利潤。
        2,在你所在的市場裡,基於愛國主義,而把東西訂立在照顧消費者的價位?

        如果降低價格不能增加很大的銷量,提升價格銷量又不會被奪走,價格就理應提升,為何要對自己國家的人有優惠? 就說說大陸車好了,他們得到的優惠是政府的補貼,稅金的減免,如果有車商說「為了讓____人能有便宜的____」或者「人人有____」這種公益心態做生意, 你不會想買這種人的股票。

        負責讓國民的消費能夠負擔起更多的東西,不是企業的立場,是政府的立場, 大陸就在這樣做,但不要忘了,這樣做的結果是,暴利的是商人,得益的是消費者,但付錢的是納稅人。

        一家企業要生存及壯大,看的就是利潤,那就是從消費者身上賺,如果那企業能夠從消費者身上賺到足夠發展的利潤,那就不依賴政府扶持,要政府扶持, 就是拿「所有人」的公費去填。

        消費者的最大利益,和投資者的最大利益根本就不同的。成立企業既然並不是為了讓你以最優惠的價格買到一件東西。

        政府用關稅去保護自身的企業,提升的企業品質,是「牟利」的能力,那是對投資者而言唯一有意義的品質,能夠牟利的企業就有生存和發展的空間,難以牟利的企業就會死。

        所以價格能不能惠及臺灣人,根本就完全不相關, 打從一開始就沒考慮過這件事情,特別是工業,打從一開始完全為外國市場而製造的工業品,而在本土連販賣都沒有的,也比比皆是。

        你可以說臺灣人的錢特別好賺,可是臺灣人的錢不好賺,又會有甚麼結果?市場的支持好歹是自願的,真的,不爽你可以不買。

        但如果像韓國的企業,或者美國的銀行那樣,要政府支持才不致於倒下,那到時只怕就不是「不爽你不買」的問題,而是「不爽你不要交稅」的問題。

        消費這種東西,根本就不能從環境切割來看,單純比較售價,每個地方的勞動價格、稅率、補貼、雜項收費、消費構成都不同,日本的 Honda比較便宜,乘一次電車卻幾百yen,在那邊乘一次鐵路一百臺幣以上是等閒,你只能二選一。

        你想要接受大陸的消費價格,就要接受大陸的勞動價格,這不僅僅是你自己薪金的問題,也有這種低勞動價格衍生的所有問題,比方說治安問題, 服務質素的問題,品質檢定問題。

        那不是那邊的人心理有毛病,而是這世界所有便宜了的東西,都有代價地,你不能只想到節省自己的花費,卻要求別人不節省成本。

        你想要像美國一樣:高收入,奢侈品如汽車卻相對便宜,就不要忘了美國有高稅率和巨額醫療保險,也不要忘了美國政府昨年怎樣把一大筆納稅人的錢填入銀行。

        相比之下, 其實買不到便宜的手機沒甚麼大不了吧?




HbA1C:我只是覺得 在政府提高關稅同時 國貨是否有提升應有的品質
HbA1C:進口關稅高 大家買的機會就低 但國貨品質卻裹足不前      
HbA1C:如果政府關稅變低 同藥產品Sony跟BenQ 您選哪個          
HbA1C:因為台灣企業的技術跟品質的確有差   
                  

        品質不能提高有很多不同的原因:

        一,技術力不足
        二,實驗條件不足夠 (特別是醫藥)
        三,提高品質的成本效益太低
        四, 改善品質對銷量沒有影響

        要提升產品品質方面,最基本的問題應該是先問,「產品品質」該從哪方面提升? 就以手提電腦來說, 是散熱不良、機殼太醜,還是重量太重? 然後再計算在該方面改善需要投入多少成本。

        另一方面,提升了品質, 會否刺激銷量,最終導致刺激利潤?

        「過度品質」也是一種令企業死亡的毒藥,在九十年代之後的日本,出現了經濟不振的問題, 其中一點就是過度品質,導致的成本太高,可能日本貨性價比高,品質良好,但在這背後可能是一家財政健康不良的企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su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