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hinese228


        既然你都引出Louis Dumont的大名了,為何不去翻翻他的代表作:階序人(Homo Hierarchicus),這本書有中譯本,其實也不會很難讀,重點是這本書也是討論近代談印度種姓的代表作品,如果你讀通了,相信你一定不會說種姓是建立在一套神話體系之上。

        先簡單說明種姓是什麼,種姓是一種根據行業區分的社會體系,每個種性有都有固定的職業:農夫、雜耍藝人、磚瓦工、屠夫.......等等。所以全印度至少有幾百個種姓,然而這只是表面上的區分,在種性制度下,同種姓的人只能跟同種姓的人居住或結婚,如果地位高的種姓和地位低的種姓結婚,生出來的孩子是低種姓的,以防低種姓的人提高地位。題外話,洋人看到這種現象覺得很有趣,所以發明了個詞:hypogamy。然而同一個種姓會出現在全印度各地,由於交通不便,只要幾代不來往,可能某甲種姓就會分化成a地和b地的差別,這時a地或b地的甲種姓就叫"亞種姓",然後a地可能有好幾個城市社區或聚落,都是甲種姓的人在住,所以實際上,甲種姓的村子或聚落就會形成一個外婚團體,也就是村裡的人不娶村裡的人,而這些亞種姓,則變成內婚群體,就是找老婆只在自己的亞種姓找,當然自家村子除外,至於在這種姓外,當然就不能嫁娶。

        Dumont 的立場很清楚,在全書的一開頭,他就告訴你種姓制度不是神話體系,而是生活方式,或說白點,是種思考方式,種姓制度不是婆羅門時代的吠陀經等經典記載的那個神話故事,而是從這些古代婆羅門的想像中,經過上千年演變而形成的生活體系,特色就是全面性的隔離,而且是種不平等的社會階序關係,整個體系的運作,是根據潔淨和不潔兩個相對概念運作,在同一行為中,潔淨的種姓高於不潔的種姓,而潔淨與否,則在於能否遵守印度教的潔淨原則。

        舉個例子,假設有甲種姓、乙種姓和丙種姓三個農夫種姓,吃素比吃肉的潔淨,所以如果甲種姓吃素,乙種姓吃肉,甲種姓就比乙種姓潔淨地位高,但吃牛肉卻比吃其他肉來的不潔,所以如果丙種姓吃牛肉,就比不吃牛肉的甲種姓和乙種姓來的低下。但偏偏這三個種姓生孩子時,婦女都不隔離,可是有個做傢俱的丁種姓生孩子時,婦女會隔離,因此丁種姓的位階就比這三者來的高,此外,還有個戊種姓,是以處理牛皮為業,這時因為殺牛是不潔的,他們的位階自然會遠比其他四個種姓來的低,因此實際上這五個種姓的位階是:



  潔淨                                    不潔

高    丁種姓 ∣ ∣        ∣
        ——— |             ∣
                  甲種姓        ∣
                  ———        |
                     |乙種姓 |
地                 | ———|
位                 |     ∣    |    丙種姓
                     |     ∣    |    ———
                     |     ∣    |                  戊種姓
低                 |     ∣    |                  ———

介定         生產            殺牛
行為         避諱            禁忌
                              ∣
                            吃素
                            與否

        從這樣的說明來看,種姓似乎是套簡單的文化邏輯,就像漢人的宗族制度一樣,總有一套不訴諸書寫的思考形式在後面運作,但這樣講當然是不夠地,必須有一套可以依靠的書寫傳統支持,繁雜的情況才能化為整齊的邏輯,因此,這時就有賴Varna制度了。

        Varna不等同種姓(caste)制度,這點一定要分清楚,偏偏中文的翻譯往往會混淆,我想這可能是古代佛經翻譯,和近代翻譯搞在一起的結果,因此透過Varna與種姓制度的比較,比較好說明種姓制度的樣貌。

        Varna就是中文世界常說的那套四大"種姓"制度,來源出自古代婆羅門經典:吠陀,上面說:這是四個從原人身體的四個部位中生出來的四種人,分別代表:祭司、國王、平民與奴隸這個階層。不過這個骨架對照實際的種性制度,卻有相當大的落差,在此用條列的方式簡單說明一下Varna和種性的差異:

        1. 雖然古代婆羅門宣稱只有四個Varna,但實際上這套分類又排除掉了賤民,加上談成年儀式(再生族)時,又排除掉首陀羅,最後宣稱具有"統治一切生物的權力"時,又排除掉吠舍,所以實際上會變成一種巧妙的階序關係:

範圍  大                                                                                               小  高    位
                                                                                                                           階
                                                                                                ┌ 婆羅門
                                                                                                │
                                             ┌ 具有統治一切生物的權力  ┤
                                             │                                               │
                          ┌ 再生族  ┤                                               └ 剎帝利
                          │               │
          ┌ Varna  ┤              └ 吠舍
種性  │            │
制度  ┤            └ 首陀羅
          │
          └ 賤民                                                                                             低

        這圖看起來很精巧,藉由有計劃的排除,白白讓婆羅門成了統治者,但在實際生活中,由於歷史上外族不斷入侵、統治,本土的剎帝利消失了,當然有些種姓會假稱是剎帝利,但沒實力的話,誰鳥你?是吠舍的種姓也變得非常少,大部分的種姓都屬於首陀羅,既然這樣,要把這張圖實際套到生活中,當然是不可行。

        2. 四個Varna的架構是古代婆羅門自己在說,而潔淨與不潔的具體原則,則是現代婆羅門宣稱的,所以兩個制度的頂端,一定都是婆羅門,而且有利於婆羅門,但實際上的社會,當然沒這麼好的事情,當實際的利益到來時,手無寸鐵的婆羅門,有何本錢分到最大的羹?這時對應到上面那張圖,就可以發現,婆羅門必須和王族合作,才能維持地位,所以古代婆羅門宣稱會和剎帝利"共享統治一切生物的權力"。

        回到現實生活中,雖然剎帝利沒了,可是大至國家,小至村落,都會有掌權者,在今天的邦等級的範圍,掌權者可能是國王,在今天的村落,就是村內土地最多的種姓,不管是誰,婆羅門只要跟他維持某種結盟關係,那他就能把那套潔淨原則施用出來,在村內分出地位高下,而這套潔淨原則,就會很像古代的Varna體系,婆羅門養尊處優,王族種姓和幾個打手種姓自成一勢力,平民種姓一起瞎混,大家一起瞧不起奴隸和賤民種姓,這時不管有沒有剎帝利或吠舍,一個虛擬的Varna就自動跑出來了。

        但要強調的是,這套原則下,最重要的是生活上諸多細節的隔離,小至吃東西、抽煙斗,大至婚喪喜慶等人生儀式,這些都要隔離,婆羅門有資格裁判隔離的原則是什麼,他們也能實踐到最徹底的程度,當然,婆羅門內部的種姓還會再分,但最高階的婆羅門潔淨隔離能做到最徹離,這才是最重要的後天實踐,如果沒這些具體的隔離實踐,婆羅門根本沒法當上道德權威,和各地的王族共享權力。

        同樣地,正因為潔淨原則在印度社會中是種根深地固的價值觀,因此地位較高的王族種姓與其他平民種姓,都會試著去遵守繁複的潔淨原則,結果不管是誰擁有實權,仍然在婆羅門的規則中,確立自己的身份與社會地位,因此潔淨原則不會和實際的權力運作發生激烈衝突,而能相生相助。

        相較之下,Varna將權威訴諸於先天的不同,那只是古代婆羅門的幻想,實際上根本行不通,遑論要施行數千年,直到今天仍不衰竭。

        3. 最後要強調的是,在近代以前,種姓地位是會變地,以前就有國王裁定,導致某種姓地位大翻身的事情發生,同一個種姓,在不同地區的亞種姓地位也會不大相同,現在有人認為,種姓制度會僵化,恰好是英國殖民政府的貢獻,沒有他們的戶口登記制度和依種姓行政的策略,種姓制度不會確立下來,變成今天的樣子,當然啦!今天的都市化與人口流動,也是造成種姓衝突日增等問題。

        上述的論點主要根據Dumont的說法,要強調的是,在此不是要幫種姓制度說話,我只是要說,在罵種姓制度前,先搞清楚這到底是什麼碗糕,不要看到篇新聞報導就開槍,這種作法叫做種族歧視,而且這還是最糟的種族歧視,因為歧視的觀點,都源於西方人自己的想像。某些西方人: 反正只要沒現代化的國家族群,就是王八蛋鳥制度,只有我們西方制度最好。


        種姓制度的不平等,是社會內部群體在價值觀上的不平等,但實際上,今天的印度政府,根本不承認種姓制度上的地位,所以國家制度根本不是根據種姓制度的價值做分類,這樣的話,種姓制度也不會直接促成西方社會中的"歧視",也就是藉由國家制度或多數群體的暴力,去壓制弱勢族群的法律權益。

        另外,種姓制度的特色是"隔離",但這是"不同種姓"之間的隔離,A跟B不同群,B跟C不同群,C跟D不同群,每個群體之間的來往極少,只有實際上藉由服務的交換才會來往,但由於種姓是根據職業劃分,即使最低階的種姓,他們的職業也是必須的,即使高如婆羅門,仍然必須跟他們"交換服務",換言之,種姓制度的結果,是創造高度的內部分化,把一個社會切割成無數個小群體,每個群體的成員與外部的 成員,大都老死不相往來。在這種背景底下,因為根本不存在一個佔數量優勢的"社會大眾",能有多少歧視發揮作用,還真是個大問題。

        回去看近代社會,歧視會出現的地方,往往是有一個人數佔優勢,掌握絕對社會資源與文化霸權的社會大眾,用制度、暴力和行為壓迫一小群人,此往往發生在"國族主義"或"種族主義"的背景之下,但回去看傳統的印度社會,既然"隔離"導致上述的社會大眾不存在,那所謂的"歧視",也根本沒有發揮作用的可能性。

        搞清楚這點後,再去看種姓制度的負面報導,還不如說,你所談的歧視是在社會現代化,人群被迫一起在同一體系下互動,所產生的產物,這樣的話,所謂的歧視,根本不是種姓制度自發性帶來的產物,而是印度社會在現代化與傳統之間造成的衝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su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