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slite12


        歷史因素。

        大稻埕是台北市最早的精華地帶,但大稻埕是順著迪化街與延平北路發展起來的,中山北路則是日人特意打造的官道,除了神社,也因為中山北路有自來水管線,承德路、重慶北路、後車站一帶,則是早年一般小市民住的地方,類似現在的內湖。

        但是不走高檔路線不一定不熱鬧,以前的圓環或者是艋舺十二號公園就是很好的例子,承德路卻也從沒那麼熱鬧過,主因是承德路雖然在北三區,本身卻很大程度是戰後蓋的,日本人的都市計畫裡有承德路,但沒有全線打通;台灣淪陷後,國民黨市府不知怎樣,居然把承德路已徵收道路用地,一半賣給當時中南部北上為主的違建戶。

        這條所謂的 " 打鐵街 " 要到高玉樹先生當市長時,才展現魄力將整條路拆除打通,並將居住路中央的弱勢族群,如:家道中落的謝長廷家,遷移到附近的整建住宅裡,高玉樹市長並且打算延路進行都市更新,並一併解決圓環商家的問題,連新加坡考察都已經完成,然而高市長被小蔣鬥走以後,國民黨就取消此一計畫,因此承德路南段,理應很熱鬧的地方,卻往往長得像被炸彈炸過一樣。

        至於承德路北段一路連到以前的百齡路,本來就非北市精華區,還為松山機場所害,不能與市區相比是很正常的,雖然這些地方反而比被國民黨遺害數十年的南段有活力些。

        又北市有三條大道,很明顯看得出戰後拓寬的痕跡,除承德路外,尚有金山南、北路(以前金山街只通到東門市場,以北不直接地接上臨沂街,後來才打通金山南北、街)、建國南北路(中山女高門口有路,但路中央有房子,往南、往北沒多遠就都變成巷弄),二者都是蓋新生與建國兩條高架橋時才完成的。

        而中山北路巷子裡的店感覺都是往林森北路那方向發展,這其實是很感傷的事,三板橋一帶本來日本人留下的是北市規劃最好、最漂亮的地方,但是台灣淪陷後,蔣幫政權其實是半鼓勵美日人士來台買春,以賺取反攻大陸經費,三板橋還有更新的晴光市場一帶,慢慢變成風化區。

        詭異的是中山北路一帶早年很多高級官員的宿舍,戰後多半是由省政府與經合會接手,所以林森北路風化區,一直都是國民黨在中山區除了大直以外,少數比較吃得開的地區,歷次選舉中山區國民黨能開出達到其北市平均的,就是林森北路公務員的藍藍一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su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