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abg

 

  號誌控制設備有好幾種做法,您看到的只是一種。

  現在的號誌控制器都是一台電腦,大家可以想成是一台工業級的工作站在運作,但是科技 始終來自於人性(人性始終來自於惰性),要怎麼樣讓系統走得穩定、但是又可以符合一般交通流的操作要求,是交通工程師最難的挑戰。

  光是「路口車輛監測器」這種名詞,全世界就有N種設備,全世界在使用的偵測,包含大家看到地上一圈一圈的「環路線圈」,裝在道路上動不動就讓超速警報器唉唉叫的「微波偵測器」,還有在號誌燈上面裝了一堆Cam、看似在抓取締實際卻在算車流的「影像偵測器」,以及這幾年像個牛奶罐埋在地底下、像個地雷的「磁感應偵測器」,都可以依據使用區位的差異、提供不同的服務成效。

  另外,號誌的控制並不是 大家想得這麼彈性,在號誌系統上面會有留存「週期」、「綠燈比」與「時差」等三種參數,「週期」就是一個方向走綠燈、到下一個綠燈的參數,這就是大家平常最常講得「紅 / 綠 / 紅 / 綠」的情形,也就是週期萬一有落差,每個人的基礎時間都不同,就會導致這種情形,週期長度是影響整個交通控制區域的續進效率,雖然難以達到單一路口效率最佳,但是卻可以讓整個區域的續進效率變好。

  PS. 所謂續進,就是連續通過路口的交通行為

  等到週期固定了,再來像是切披薩一樣分配每個方向的綠燈要給多少時間,等紅燈的時候總是 認為別人的綠燈太長、我的綠燈太短,但是等到一直「闖」綠燈時,就都會覺得自己綠燈太短、別人綠燈太長,(人都是為了自己的動物)。

  最後的時差,則是控制每個號誌在不同的時間為起始點,例如像是忠孝東路,很多人會發現,大路口中間的小路口會比較早開綠燈,這其實就是時差造成的效果,也就是先把中間的綠燈開通,等到主要方向的綠燈開通之後,自然就能形成一路續進的效果。

  目前全世界的這種「適應 性控制號誌」系統多半是採用「基礎週期固定」的方式,也就是他的調整,是建立在整個區域連續通過、減少車流較少的綠燈時間浪費,例如「中正—承德」路口,中正路東西向車流很大,不過承德路南北向的車流總是一波一波的,所以我想他應該是搭配不同的感應設備,把承德路的時間扣出來給中正路東西向車流使用的吧。

  反正這東西講起來很玄,實際做起來只要能維持在某一個綠燈時間的範圍,其實是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改善整個區域的路況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su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