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taiwanicus (乾杯!!!)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Re: [新聞] 40萬公頃人工林 「禁砍伐不環保」
時間: Sun Jun 26 02:40:53 2011

林木=農作物當然不是正確的想法

而台大森林系全名是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並不是林業系,所以只以林業觀點切入也有失偏頗


如果要以林業的角度切入的話

國際上自1826年由洪德斯哈根提出法正林的概念

目的是強調木材的永續生產

20世紀的林業則認為除了木材生產的目的外

更強調了森林在水源涵養、野生動物保育、國土保安、牧草供應、森林遊樂等公益性功能

而1980年有新林業的觀念興起

其中首重老熟林的維持與復育

其次才是木材的永續生產與社區參與

因此目前森林經營早已由傳統林業轉為生態林業,且趨於多樣化與精緻化

森林經營的原則,除了經濟性之外也強調其公益性與永續性原則

而永續性的內涵更包含了直接的經濟效益與間接的公益效益與社區參與


所以整體而言

林業由傳統的木材生產,轉變為永續利用,乃至現在的永續經營

也反映了現在林業也很重視難以計算其價值的間接效益

林木=農作物的觀念至今早就過時



另外從森林的角度來看,森林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

所謂生態系,則包含了生物與非生物元素

生物元素包含了動物、植物與其他真菌、為生物等

非生物元素更是包羅萬象,包含氣候、水文、土壤、地形等

而森林與人的互動關係,則成就了經營學、育林學、林產利用、林業政策等學科

因此森林系是一個由各個面向認識森林的科系

絕非是"以保育為主"的科系


其中生態保育包含了物種保育與棲地保育

亦即對於針對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經營",以使其維持或復原

台灣國土約有60%為森林所覆蓋,更有多數的生物棲息其中

森林環境與其中生物的保育

絕對是森林系在育林、經營、以及林產利用上都不容忽視的議題


試想,若林業經營的人在進行森林作業時沒有保育的背景

將會對生態造成多大的浩劫?



再者以碳吸存的角度切入

老熟林的生物量幾乎達到恆定,意味著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達到平衡

確實不太具有碳吸存的能力,但也絕不至於"只會放出二氧化碳"而已

老熟之後的森林還是綠色植物,當然會光合作用,當然會吸收二氧化碳與排放氧氣

只是其固定的碳幾乎與呼吸作用打平而已,並不會"使溫室氣體增加"


若是從碳管理的角度切入

其策略則包含"碳吸存"、"碳保存"、以及"碳替代"

老熟林雖已不具碳吸存的能力

但是老熟林自千百年前即形成,而將二氧化碳固定於植物體中

以"碳保存"的角度來看,依然是功不可沒

更何況老熟林在國土保安、野生物保育、生物多樣性、森林遊樂等功能上絕不可或缺

即便是人工林,也得考慮其經營目標

而不是僅以碳吸存為考量,忽視了其他公益功能

若僅以碳吸存為理由伐除老熟林分,實在是違反森林多目標永續經營的原則

摩爾的本意也不應在此

而是要永續地維持人工林高度碳吸存的能力

並藉由森林撫育、間伐與後伐使人工林產量達到最大

伐除後的林木在不燒毀、分解的前提之下仍有碳保存的效益

使營林地除了經濟效益之外也兼顧碳管理的成效


回到原文,摩爾主張人工林應永續利用原則上我也贊同

台灣林業將森林分成經濟林地、保育林地與其他林地

其中經濟林地便是具有生產而"不影響其公益效益"的林地

就經濟林地而言,確實能因地制宜,適地適木進行木材生產活動

如此提高林業的產值,也促進社區參與



況且提高國內木材自給率一直都是國際林業的趨勢

保留國內林產技術也是一種防患未然的必要措施

只是台灣現在森林砍伐動輒得咎

因此少有人投入傳統木材利用、林產製造、集材運材的領域

而轉向森林遊樂、資源保育、森林撫育、森林副產物利用等面向

這是台灣林政的整體問題

沒有產業就沒有出路,自然也就不會有人願意投入

把這問題歸咎於森林系教學目標或保育學科興起難免有失公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su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