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kinskin009

※ 引述《linsf ()》之銘言:
: 最近今天看香港的新聞﹐
: 很多人都提出希望政府建屋以抑制房價。
: 讓我想到香港的第一任特首董建華﹐
: 1997年﹐董建華剛上台時﹐希望能夠做出一番成績﹐
: 提出的改革裡面﹐包括一項85000建屋計劃﹐
: 這個對於普通的人﹐特別是低收入戶﹐
: 確實是一項很不錯的政策。
: 但是董建華比較衰的是﹐
: 當年剛好趕上亞洲金融風暴﹐
: 香港的房價一下子腰斬﹐造成很多炒樓的人跳樓燒炭﹐
: 當年的阿B(鐘鎮濤)就是在這一波房價下跌中破產。
: 因此﹐董建華的85000建屋計劃成為民眾發泄的對象﹐
: 董建華的聲望也是很受影響。
: 其實董建華的這個計劃﹐是不利於香港的幾個大家族的﹐
: 而對普通百姓是有利的。
: 近幾年﹐香港的房價已經超過了1997年的高峰﹐
: 但是香港當政者也不敢提大規模的建屋計劃了。

        中肯,可惜當年香港太多普通百姓都身在福中不知福,盲從附和某些衣冠楚楚的既得利益者,人云亦云跟風倒董。

        董建華的良心和為人都比現在的曾特首好得多,董是有心為國家為香港做事,真心希望中國好香港好 (但出來的效果如何,則另作別論),曾特首是只為自己的仕途做事,只想討好中共和香港權貴,自己仕途順利。

        現在對曾政府不滿的人數,未必比當年不滿董政府的人少,只是,強烈反曾和強烈反董的人口,結構組成大有不同,令到反曾的聲勢遠不如當年反董的聲勢之大。

        香港今天貧富越來越懸殊,房地產問題越來越畸形發展,基層市民叫苦連天,某程度上,有些基層市民也可算是自討苦吃,基層市民雖然沒有參與炒房,但他們以往的某些思想行為,的確促成了房價的意氣風發,當年除了一群炒樓既得利益者在罵董建華,也有不少明明有因董建華政策而受惠的基層市民在人云亦云,跟風罵董建華,強勁的倒董風氣,最後促成當年董建華任期未滿便提早以健康問題為理由辭職下台。

        董建華算是香港政界中難得一見的老好人,良心的確不錯,可惜他也犯上一般老好人的通病,就是手腕不高明,這於從政而言很不利。

        97前香港經濟暢旺,各式各樣的炒風都很熾熱,當中尤以樓市為甚。高樓價和廉租公屋的供應不足,是一直存在的社會大問題,董建華上任時接受了幕僚獻計,決定推行增加房屋供應量的8萬5建屋計劃,這計劃的出發點實為希望能讓多些市民安居樂業的利民德政,但就不利於房價炒作。

        8萬5建屋計劃的目標是:每年興建的公營和私營房屋單位不少於85,000個,10年內全港70%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縮短至3年。

        另外,董上任後也體會到,90年代的香港經濟太依賴炒作金融和房產,須發展其他產業。曾經是70-80年代香港命脈的製造業,礙於成本因素而遷移大陸,已是難以改變的必然情況,董上任後亦曾經提倡發展電腦科技、中藥等新產業。

        不幸地,香港於97回歸不久就受到亞洲金融風暴重創,社會經濟重傷,樓市從高位急跌。金融風暴的傷,再加上董特首發佈了的8萬5建屋計劃,更是令房市雪上加霜,當時很多手上有房的人,尤其是一些中產人士或投資客,因資產大幅貶值,都把一股怨氣發洩在董特首身上。當時董因為他這個有利於大部份市民的建屋政策,而被很多既得利益者罵得超不堪。

        其實經濟差、房價跌的元兇,明明是金融風暴,加上之前過度炒作,泡沫爆破的後遺症。董特首的建屋計劃頂多只是幫凶,如果只是董這個政策,房價是會跌,但不會跌那麼慘。然而,對於金融風暴,人都是乖乖認命
但董特首就成了代罪羔羊,成為一眾業主的出氣袋
8萬5、負資產,曾經是眾多香港中產階級常常掛在嘴邊的2個名詞,

        房價高峰期貸款買房的業主,因房價大跌,房子賣掉也不夠償還銀行貸款,故稱為負資產
很多負資產人士把一切都怪罪於董特首的8萬5建屋計劃,整天都是罵董、罵8萬5

        而那些本來會因8萬5建屋計劃而受惠的無房平民,也不見得會站出來為董說句公道話,況且,金融風暴後的香港百業蕭條,有錢人、中產、普通平民、窮人的日子俱不好過,董當年提倡過大力發展電腦資訊科技、中藥等其他產業,除了曾經短暫的科網熱潮,結果也是雷聲大雨點少。

        然而,在香港房價大跌,投機客消失,市場只剩下自住者和長線投資者的房市冷清時期,那個令董背了個大黑鍋的8萬5建屋計劃,結果是根本從來沒有落實執行過,後來連董自己也公開承認,8萬5建屋計劃根本早已名存實亡。那段期間倒是實行了幫助市民買房的免息頭款貸款,受助者亦可選免還款的供房補助金,這個福利當年幫助了不少市民買房自住。

        但是,由於房價仍是低迷,房市仍是冷清,負資產人士仍然是堅持繼續整天罵董、罵8萬5,那些人罵得聲音大,罵得連其他人都陸續受到薰陶,罵得人人都被薰陶到認定董和8萬5是房市崩塌元兇,甚至是香港整體經濟不景氣的元兇,大家都遺忘了金融風暴前後的經濟問題,很多人都把97後所有不景氣的問題,都一概算帳到董政府的頭上。

        2003年是香港很倒霉的一年,香港自97以後的持續不景氣,加上SARS,令香港士氣跌至冰點,而憨厚的董特首,當時竟然還在這段期間做了一件順應中共旨意,但漠視當時香港社會氣氛的行動,就是為國家安全,在香港為相關法條(俗稱23條)立法,由於該法條內容有打擊言論和行動自由之嫌,引起不少香港人的質疑和反彈,後來就爆發了當年在香港轟動一時,號稱有50萬人上街,2003年7月1日反23條兼倒董大遊行,這件事對於董建華後來任期未滿便提早辭職下台,有很大的催化作用。

        事後外界很多人誤解為,那些人主要是為反23條而倒董,而遊行。事實上,23條只是一個引爆點,只是壓垮董政府的最後一根稻草。

        金融風暴+股災+房價大跌+百業蕭條的不景氣+董政府這些年來的一些執政失當+ SARS,香港很多市民在這時候都已經因各種原因累積了大量怨氣,而當中大部份人積聚的怨氣都是為了經濟。

        一般香港人,尤其是中產或以上人士,對於薪酬、樓市股市的敏感度,遠超於對社會政治民生的敏感度,如果經濟市道是樓市高,股市也尚算不錯,薪酬一般也算可以接受,為了一般社會政治民生訴求,他們不會有很大原動力站出來抗爭。

        當年就有很多平素政治冷感的中產市民站出來倒董,倒董當年之所以能夠做得大,是有賴大量中產勢力投入,而那些中產之所以站出來倒董,當中很多都主要是因為負資產樓市,以及把因97金融風暴後其他不景氣而積壓的怨氣,都發洩到董特首的頭上。

        董當年的施政方向,大部份出發點都是利於基層平民,但一般不太討到當時社會上既得利益者的歡心,而配上當時97金融風暴後的整體經濟環境蕭條,加上有些政策構思好但執行得不好,結果出來的效果是兩面不討好,基層平民不叫好,中產和富人也厭棄。

        當年反董有大量中產和富人帶動,這些聲音在社會上較受重視較有力,把聲勢壯大起來也事半功倍,亦因為反董群眾中不乏形象良好階層,儼然令反董成為中產或有識之士的象徵性潮物,由此亦引起了不少人云亦云跟風反董的聲音。

        而現在反曾特首的聲音,主流都是由基層平民、社會經驗較淺的年輕人、基層形象的代言人帶動,這些階層人士在社會上較不受尊重,聲音較無力,聚在一起發聲,也常常只被蔑視為尋釁滋事的烏合之眾、麻煩人,反曾者更被社會上的某些既得利益者標籤為偏激、仇富的人生失敗者。

        而且,亦往往由於那些批評反曾人士的既得利益者階級較受尊重,聲音較有力,於是,近年來也引起了不少人云亦云跟風,但不是跟風反曾,是跟風貶低反曾人士,所以,反曾的聲勢始終做不起來,難以壯大。

        面對議題,由什麼人提出,對社會上很多群眾而言,並不是無差別的。一般能保持客觀獨立思想的人,可能是不會因人廢言,而且,也不會因對方有較高階的身份地位而盲從附和。但是,悲哀的現實是,社會上的確存在著不少因人廢言的風氣,同時,也存在著不少人云亦云的跟風。

        就等於一種新產品(先撇開本身質素不論),如果有多些公眾形象好,自身條件讓人感覺有說服力的人,作代言人,宣傳起來,自然事半功倍,但如果代言人的形象不討好,宣傳效力自然大打折扣,更甚者,如果代言人的形象讓人看不起或惹人反感,就簡直是為那件商品趕走客人。

        近年香港房市股市價量皆旺,加上一些大陸因素推動帶旺香港部份產業,再加上大量陸資熱錢湧入,更為房市股市錦上添花,縱使經過金融海嘯一役有傷元氣,但表面上經濟市道仍是比董政府期間的景氣好得多,今時今日,縱使香港政府在民主自由政策方面發生比當年推行23條更不當的行為,恐怕也呼不動當年那群為數不少的中間派中產人士出來抗議政府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su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