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發得唱片
2001.9.11 女生宿舍
2002.1.29 青春株式會社
2002.8.05 美麗新世界
2003.1.23 Together新歌+精選
2003.8.22 Super Star
2004.2.06 奇幻旅程
2004.11.12 Encore
2005.11.25 不想長大
2006.7.21 Forever新歌+精選
2007.5.11 Play
2008.9.23 我的電台
2009.6.22 愛的地圖新歌+情歌精選
王心凌發得唱片
2003.2.24 Cyndi Begin
2004.3.26 Cyndi Loves you
2005.2.18 Honey
2005.7.26 閃耀2005新歌+精選
2005.12.27 Cyndi with U
2007.4.30 Magic Cyndi
2007.11.30 Fly!Cyndi
2008.2.29 Red Cyndi新歌+精選
由以上資料來比較,不難發現$.H.E早期都是一年兩張,尤其每張的銷量都算不錯,所以唱片公司當然不會放過這塊大餅,Enocre那張是在第一次售票演唱會後的不到二個月,推出的專輯,速度也是極快。不過05年後,台灣的唱片銷售量就逐年下滑的可怕,漸漸的幾乎全部歌手都是一年一張,或是二年一張……等等。
王腸的話,則是05年後,反常的快速推出新作品,尤其第二張精選輯更是商業化的可怕,有一半都是第一張精選收錄過的歌 + Cyndi with U~Fly!Cyndi之中的主打歌。不過銷售量也是跟著被愛肥玩掉,也沒像當初愛你這一張,知名度那麼高了。
以前網路還沒那麼普及時候,只要夠紅、好賣的歌手,唱片公司都不會放過這些賺錢的好機會,而快速地就推出作品。不過,後來音樂實體銷售市場逐漸萎縮後,製作出一張專輯挺費時而且又必須砸下好幾百萬,甚至千萬預算下去,所以『改版』,漸漸變成唱片公司衝高銷售量、撈錢的好方法了,現在的歌手不改版的真的很少。
改版越改越多的反而不稀奇,像56或是洨豬、蔡腸……等等,改個2-3版甚至以上,只要放個幾首拍的陽春MV、或是慶功演唱會DVD就好了,不然簡單一點,改個歌詞本照片就好,當然還是會有死忠歌迷全數買單,或是非歌迷會挑個對自己荷包比較省的版本來買。
也因為唱片市場逐年萎縮關係,漸漸唱片公司和歌手無法只靠出CD賺錢,只好開售票演唱會來平衡一點收支,但是這幾年歌手『慶功演唱會』不停地開,漸漸的把歌迷養成發片之後,等免費演唱會的風氣,所以當歌手開售票演唱會的時候,有些票房都蠻慘地,甚至像5月中、6月中的某歌手售票演唱會,據八卦是各發了1/3–1/4的公關票,有些開售票演唱會的歌手,甚至只發過一張專輯或是2-3張專輯的歌手,很明顯地,只是想要透過開演唱會,趁還能賺的時候多賺一點,最猛的還是2008年超嘔十強的北、中、南巡演,因為自己是工作人員,公關票發超大,台北那二場據我所知,發了7成的公關票。
不過現在發最快的還是『精選輯』,尤其每當歌手跳槽時候,舊東家都會發個精選集,新歌也只是撿剩下地,把當初被淘汰掉的歌收回精選輯而已。
現在唱片沒落的那麼快,也不是沒有原因啦!反正現在的觀念就是,只要夠商業化、好賣就好了,ㄧ片歌手也是來來去去地,只要這輩子有當過歌手經驗過就好囉。
不過拿SHE或王心凌這些近代歌手,說他們一年出一~兩張唱片就叫撈錢比其實不太公平。
在九零年代臺灣唱片工業最興盛的年代,那種出片頻率才叫誇張。那個年代才叫隨便一個人都會紅,只要在香港紅的,來到台灣就是大牌,不知道有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可以一起回想一下,像是楊采妮、葉蘊儀或是周慧敏這一類歌手,不用跳舞也不會唱歌,只要露個臉上電視,唱歌都對嘴的歌手,隨便出個唱片,也能賣幾十萬張,這些人擺到現代,早就在bbs上被罵死了。
很多人說,現在歌手曲風不多元地,應該聽聽那個年代的專輯,整張專輯十首~十二首歌裡,有八成都是情歌,然後抒情歌手整張都抒情。動感歌手第一首主打歌為了證明自己會跳舞,第一首主打歌就要唱快歌,第二首開始照樣抒情,然後就又賣個十萬張以上,好一點的三四十萬。
看張學友那張真愛精選最明顯,精選輯就是選唱自己以前重要的主打歌,結果那張唱片十五首歌,十三首歌是抒情;不拿這麼大賣的歌手當例子,以稍微遜色一點的歌手來說,1997年時的鄭中基年度十張賣座唱片裡他一個人佔了兩張,他同一年就出了兩張專輯一張EP,別愛我(96年11月)賣了三十萬,半年後的絕口不提愛你賣了四五十萬,這才叫好賺錢,看看這兩張專輯裡的歌,也幾乎全都抒情;結果勒?半年後(97年底)又出了一張戒情人,還是抒情,一樣賣了個十幾二十萬張。
其他人就不舉例了,大賣地男女歌手,一年出個兩張只是基本,曲風也都差不多。雖然我不是王菲的歌迷,不過這一點就不得不推崇他,然後小時候聽這些歌長大的人,長大後罵新一輩的歌手時,每當推崇過往經典,怎麼舉例都是情歌(不要戰我這一點的用詞,我只是在陳述大部分的現象)。
不過,上述的現象跟現在提到的這一位比起來都是小巫見大巫,這個人就是劉德華。
劉德華1985年出第一張唱片,到2005年這段二十年的時間裡,他出了幾張?林林總總加起來69張!代表他一年要出三張以上的唱片,這還是算進去了他兩千年後發片速度減緩的時代,要是只算他九零年代的話,那數字更可怕。為什麼推崇他為第一人?因為他最可怕的地方是他同時還要拍電影。劉德華1982年年開始拍電影,一直到2005年他總共拍了114部電影,23年間他一年平均拍將近5部電影。劉德華產量最巔峰的就是1991年了,那一年他出了『6張唱片以及15部電影』。很難去想像這些歌是怎麼錄?電影是怎麼拍地?
所以跟這些老前輩比起來,現在這些年輕小伙子只能靠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