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小說的社會評價或許偏低,但其實並不影響閱讀者的喜好和創作者的努力,需要的也就是時間的累積而已,這件事不用太在乎。

        通俗文學和純文學對立的狀況已上演過無數回,但長期來看,通俗文學的經典,才是比較容易留傳下來的,今日的經典,佔多數的是當時被文人批評卻被大眾喜愛的,而當時的好作品,除了一出世就是叫好又叫座的經典,其他能流傳下來的只是少數,甚至可以列舉得完。

        這其中的問題很多人都講過,但導致這個情況的原因卻比較少人提到,就是藝術的主要價值之一,就是真實的再現,這包括了表象的現實和深層的情感或實在,使得人們可以透過藝術作品,一次又一次地體會和認識。

        而這是需要花費巨大力氣的,所以多數文學傑作的格局都偏小,或是作者花上數年甚至數十年,才能創作出一部大格局的傑作。然而一般人需要的卻是新奇的體驗,而不是真實的再現,人們想要從作品中認識和體會更多更多,並不會對細節太過認真。

        這兩種價值的衝突,造成了純文學和通俗文學的分野。

        於是這導致了一個重大的區別,通俗小說的格局往往超大卻不夠真實,到了 YY 小說,更是動輒一人席卷天下,不在乎其中真實性的,當然覺得好看,愈在乎細節的人就愈看不下去。

        由於評論小說的多是純文學陣營,所以純文學往往格局不大的問題很少人提出,例如在早期的文學評價上,三國演義遠低於水滸傳,水滸的人物活靈活現,三國那麼多人物卻沒有什麼深刻之處,但現代人往往覺得三國才精采,水滸卻是一群蠢蛋在一個小地方作亂,格局完全不能相比。

        三國和水滸的評價爭議,就很明顯地體現了這兩種價值的差別和衝突。金庸小說的狀況也是一樣,例如殺個人通通都是一筆而過,其中的細節和心理,什麼都沒有,當然文學評價就很難高得起來,花上幾十年才慢慢抬起來。

        其實這兩種作品要寫得好,都要花上巨大的心力、時間和天份。要同時欣賞這兩類作品,只要能理解和掌握這兩種價值觀的差異,也不是那麼難的。

        例如網路小說中的歷史類作品,平均的水準並不差,就以評價相當高的《新宋》來說,一個現代知識青年,突然來到北宋神宗變法的前一刻,在中華文明登峰造極,也是由盛而衰的關鍵時刻,如何扭轉時代的命運,難道不是一個很好的設定嗎?

        於是讀歷史研究所的作者和各個學有所長的網友們極力思考,大家傾盡所學共同研討,想盡辦法打破歷史的慣性,至今超過五年了,故事還在慢慢發展當中。以純文學的角度來說,像這樣的作品其實寫得不好,但是換個角度來看,或許就可以發現另一種唸文學的可能永遠無法體會的知識深度在內。

        而這類的作品並不在少數,像是已經完本的,約有六百萬字的超級大長篇《大漢帝國風雲錄》,戰無不勝的主角和無比強大的歷史慣性的反覆拔河,東漢的政治、軍事、經濟、思想,通通碰撞在一起的複雜交疊,就是另一部即使在文學上不怎麼樣,但是拿出來絕不丟人的傑作和巨作,沒有唸得下《卡拉馬助夫兄弟們》的耐心,還未必吃得下這本硬底子的作品。

        這也是網路小說,嚴肅作品不見得就少到哪裡去,有人愛看就有人寫,網路創作的低成本,也能讓某些不夠市場化的好作品,能夠出現。

        網路小說的敵人不是純文學小說,也不是爛作多,沒寫完才是問題,完本的好書沒幾部,寫一半就下面沒有了的傑作,遠比寫完的多很多,網路小說的社會評價高不起來,這些太監們要負一半責任。

        例如有位文筆一流的作者,可以一再換作者名字,卻還是一部接一部紅起來,但又一部又一部斷了更新,號稱「大內總管」,這個作者叫「烽火戲諸侯」,真是擺明了玩人。

        另外還有一位號稱「教主」的,因為連寫七部小說全部中斷,卻有一群死忠讀者,於是成了自宮的東方不敗,於是「教主」的名號比作者名字更響亮......

        這種作者一大堆,他們的作品是要怎麼跟人推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su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