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以前,一般對於馬鐙的看法通常是:「無馬鐙故騎兵效能不彰。」「無馬鐙即無重甲騎兵。」「馬鐙的發明建立且強化中古封建制度。」像是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就曾說過:「中國的腳鐙在最初幫助了歐洲封建制度的建立。」
而1966年,美國學者,霖恩.懷特二世(Lynn White, Jr. )在他的著作《論中古時代的科技與社會變遷(Medieval Technology & Social Change)》【Lynn White, Jr.,Medieval Technology & Social Change, Oxford 1966】一書中也是認為馬鐙強化中古騎士的戰鬥效能,讓封建制度得以強化並主導歐洲近千年。但是,馬鐙是否如以上兩位學者所認定具有如此功效,則仍有更大的疑問。
從史料來看,就算沒有馬鐙,馬鞍也非常原始,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還是能夠指揮戰友騎兵隊對敵人發動近戰攻擊贏得勝利。而普魯塔克在他的著作中也曾提過,帕提亞(安息)重甲騎兵能夠以騎槍一次戳穿兩名羅馬士兵。中國在楚漢相爭時,楚霸王項羽曾指揮二十八名騎兵衝鋒陷陣突破漢軍包圍。可見,馬鐙未發明前,東西方的騎兵作戰效能並沒有差到那裡去,馬鐙是否真的那麼神奇呢?
1986年,英國業餘考古學者彼得.柯隆利(Peter Connolly)先生將荷蘭出土的羅馬式馬鞍復原完成,並寫成專文發表於考古期刊上,此後二十年,歐美各國的歷史扮演社團根據復原的羅馬式馬鞍進行實地操作,發覺只要馬鞍設計得當,沒有馬鐙並不會影響騎兵作戰效能。
在進行實地操作時也發現,羅馬式馬鞍與中古早期的無鐙馬鞍設計非常類似,因此推測,無論羅馬帝國時代的騎兵,或中古早期的騎士其實都很少或根本沒有使用馬鐙,查理曼大帝本人極有可能在騎馬時就沒有使用馬鐙。
歷史作家菲立普.西德尼爾(Philip Sidnell)在他的著作《戰馬(Warhorse)》一書中即根據最近的實作紀錄與考古證據,認為:
1.馬鐙並對於騎兵作戰效能的影響並不大。
2.馬鐙與重甲騎兵的出現無關。
3.封建制度的強化讓馬鐙得以在歐洲傳播。
4.設計得當的馬鞍才是關鍵所在。
以上的看法目前在歐美歷史與考古圈內已經逐漸成為主流意見。不過,東亞的學者、作家與讀者似乎還無法接受如此的觀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