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zebra101 (斑馬)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Re: [問卦] 為什麼日本的地名都那麼詩意?
時間: Mon Dec 11 17:30:21 2017
 
 
第一,因為日本是先進的發達國家,文化產業也很興盛,自帶屬性加成,很普通的地名也會被腦補得充滿風雅的“詩意”。
 
比如原po提到的“新千歲”其實不是地名,“千歲”才是地名。如果“千歲”你會覺得有詩意,“萬歲”是不是就很惡俗了?
 
 
第二,就是形式主義學派所謂的“陌生化”理論。人們往往會對身邊、眼前的東西習以為常、視而不見,但是那些少見的、另類的、與常理有背離的表達方式感到新奇美妙。簡單的說就是“距離產生美感”
 
 
比如“札幌”,這兩個冷僻的漢字,單獨拆開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什麼意思,組合在一起反而給人一種新鮮感。其實這個地名來自當地土著阿伊努語發音的音譯,漢字字面本身沒有實際意義。
 
 
第三,日語保留了很多古漢語的用詞,這些詞對中文使用者來說很有“古風”,我們口頭不常用,自然衍生出一些文縐縐的思古之情,但是這些詞對日本人來說就是日常使用的口語大白話。
 
譬如東京的“六本木”,日語里就是“六棵樹”的意思,平常又普通,但中文不會這樣說,我們就會覺得新奇又風雅。北京也有類似的地名叫“五棵松”,這是我們熟悉的中文的文法,就實在看不出什麼詩意來,“六本木”對日本人來說也是同樣的感覺。
 
你把“神奈川”改成“神奈河”,是不是“詩意”也失了大半?
 
所謂“詩意”,我個人覺得除了文字優美,既明白字面的意思,還能從字面意思發散開來聯想到更廣闊的空間。如果字面意思都不甚清楚,那就只是閱聽者本身想象力豐富,而無關文學意義上的“詩意”了。
 
 
其實中國的很多大地名(比如省份、大城市)台灣人很熟悉了,完全沒有新鮮感、神秘感,自然也不會品味出“詩意”來,而一些比較小眾的地名或許有不一樣的感覺,我舉幾個例子
 
 
陳昇的《北京一夜》有一句:人說百花的深處,住著老情人縫著繡花鞋
 
“百花深處”就是北京的一條胡同名
 
洛陽有條街叫“勒馬聽風”
 
是不是很有“詩意”?
 
 
說幾個台灣人很少聽過的中國縣市名:扶風、撫遠、秭歸、澠池、館陶、天水、即墨、長汀、詔安、諸暨、鶴壁、玉溪、雲夢、花市、津市、鳳儀、汨羅、臨夏、百色、星沙、瀛洲、梓潼、花垣、米脂、禮泉、婁煩、無為、滄浪、蒼梧、閬中、藍田、未央、武威、日照、仙居……
 
是不是也很有“詩意”?
 
 
更小一點的,城市里的地名
 
廣州的:荔灣、越秀、流花、棠下、素社、海印、晴波、沙面、故衣、雅言、珠璣、江月、大德、執信、童心、光孝、紙行、觀綠、獵德、寺貝通津、荷溪通津……
 
杭州的:清吟、虎跑、鳳起、採荷、浣紗、拱墅、留下、文堰、下沙、之江、晴川、藕花洲、紅門局、清波門……
 
南京的: 棲霞、建鄴、玄武、白下、瑯邪、秣陵、莫愁、烏衣巷、雨花臺、燕子磯、抄紙巷、神策門、清涼山、覓渡橋、野芳𩐿、桃葉渡……
 
 
再說幾個韓國首爾的:銅雀、忘憂、梧琴、瑞草、芳荑、君子……
 
這些是不是也都很美?這就是距離產生的美感
 
 
其實很多台灣的地名你們可能已經習以為常了,反而我身為中國人覺得很有意境
 
比如濁水溪,通常“濁”這種負面的字眼不太用在名字,濁水溪讓我想起《圍城》里方鴻漸的老爸引經據典給兩個孫子起的乳名:醜兒、阿兇,反而透著一種大巧若拙的自信,很別緻。
 
再比如暖暖、淡水、景美、梧棲、野柳、貓空、烏日、望鄉、鶯歌、觀霧、歸來、萬巒、六張犁……都很有詩意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136.0.17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suvictor 的頭像
    msuvictor

    Victor's Data Pool

    msu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