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補一塊西補一塊的補法,叫緊急坑洞修補或部分厚度修補。在國內現行的規範內有明文規定記載:

        1. 在交通部公魯養護手冊第四章"鋪面"

        2. 高速公路養護手冊第三章

        3. 內政部營建署的"市區道路養護手冊"

        這三本是目前國內主要依循的道路養護規範,有興趣得可以上網下載。

        東補一塊西補一塊的問題,上文已經有很好的解釋。在正常情形下會不平的原因大致分兩種:

        1. 坑洞。

        2. 挖掘道路後的回填不實。

        以1. 來說發生原因可分為水、重交通量破壞、路基承載力不足等。大家都知道台灣多雨潮溼,而瀝青混凝土最怕的就是水,坑洞是怎麼形成的?上面說的三個原因是一體的,因為交通載重大於道路原本設計荷重,產生裂縫破壞,那又會有人問:硬梆梆的路面怎麼會產生生裂縫?一定是偷工減料!錯!瀝青混凝土是會回彈的,它是一種柔性路面,能吸收車輛行車時的震動,把它看成像橡膠或塑膠類製品就對了,那裂縫是怎麼產生的?瀝青老化與重載交通量荷重。瀝青老化在各個道路養護單位平時努力的刨除重鋪下,較少發生,但在"再生瀝青混凝土"這塊比較常發生。

        回到重載交通荷重破壞這裡來,首先要說"一輛大卡車對路面造成的破壞或負擔,是一台小客車的一萬倍。"瀝青混凝土是一種多層彈性理論所構築出來的,一般由最底下的土壤 --> 底層 --> 基層 --> 瀝青混凝土。

        路面
        ---------------------------------
        瀝青混凝土  相關規範:施工綱要規範02742章。

        ---------------------------------(瀝青黏層  相關規範:施工綱要規範02747章。)
        基層              相關規範:施工綱要規範02726章。
        ---------------------------------(瀝青透層  相關規範:施工綱要規範02745章。)
        底層              相關規範:目前因砂石級配短缺多用基層代替。
        ---------------------------------
        土壤              依不同土壤如紅土、砂土等不同土壤在設計時,須打CBR或R值試驗,這裡扯到一點土壤力學,依CBR或R值的數據選用不同等級的基底層砂石級配(上述規範都有)。

        一般道路結構如上圖所示,在高速公路上,則可能在基層上加瀝青處理底層。

        那交通載重過重(大卡車、客車等)過多,造成面層因厚度不足而導致強度不足,造成道路出現裂縫。

        一般是5CM,台一線這種等級的部分路段有些快20CM厚的道路一出現裂縫,台灣潮溼氣候的水氣就會滲入基底層中,水對土壤造成的影響很大,會使土壤載重強度降低很多,如此一直惡性循環,裂縫也就慢慢變大,底下失去承載力,上面的瀝青面跟著崩解,形成像碗狀的坑洞,然後坑洞再慢慢擴大。

        然後道路養護單位來修補,因為目前國內修補都是開口合約,由廠商簽約負責一整年的養護(也有部分縣市不是),廠商因上一篇文說得成本問題不肯開"漏啦"輪型壓路機來壓實,導致夯壓能量不足,再者因施工人員草草了事心態,例如:坑洞有水要清乾淨再補、修補材料保存不當:熱料放冷還在用、冷料開著隨它揮發......等等這些小問題,累積一下就是目前看到的道路品質。

        基本上都是"人"的問題,應該說是民族性!

        可以歸納幾個原因:

        1. 管線施工而挖路。

        2. 挖完了隨便補。

        3. 地方商業利益揪葛。

        4. 材料問題。

        第1點管線問題:印象中96年的資料全國有230萬個大小不等的人手孔蓋,等於每公里有59個!數量過多。最大宗的就是上文提的台電、中華電信,起碼占了70%以上,你說孔蓋這麼多,怎麼路平?所有就有些縣市搞了個"路平專案":

        A. 要控管挖掘道路次數、數量。

        B. 一年內開不到一次的孔蓋移除。

        C. 舊有人手孔盡量齊平。

        D. 新設道路人手孔移往慢車道或人行道。

        E. 人手孔蓋下地掩埋。

        F. 嚴格遵守養護時間。

        G. 進料、施工方式加強管理。

        隨不同縣市有不同的主軸...大致以這些為施行方法。

        其中F. G. 可以說只是基本要求,但是做鋪面的應該有70%以上做不到。

        1.瀝青混凝土進場施工溫度要達105度,不得高於160度,過高瀝青會老化影響品質,過低則是失去黏結性,材料無法與相互緊密接合,強度發展不出來。

        2."養護時間" 這個可以說是每個人造成的共業。瀝青混凝土在鋪設完成之後一定要有時間讓它發展強度,瀝青混凝土強度取決於壓密度。壓密度不足等於強度不足,在高溫時壓力機來回壓密,使壓密度到96%以上(驗收門檻),同時瀝青混凝土因為是感溫性材料(隨著溫度高低硬化或軟化),當溫度漸漸降低,它也隨著硬固。如果在沒給它足夠時間慢慢降溫呢? 潑水降溫。瀝青混凝土最怕水了,上文有提,但是國內每一家廠商都這麼做,尤其是小面積修補地,最愛潑水了。那沒潑水等它慢慢降溫到60度才能開放通車,要多久? 2~3小時。鄉民們能忍受嗎?一條路封4、5小時慢慢做,還不是一句國罵下去,開著車就闖了,誰理你!晚上施工?是大部分廠商現在使用的辦法,但是還是有一些案子沒辦法在晚上施工,能將心比心,互相體諒嗎?我想很難。

        接著C.與E.

        C. 人手孔齊平,是目前在無法快速減少人手孔數量下,一個妥協的辦法,讓孔蓋盡可能與路面切齊,但是有幾個問題:

                a. 經費:一顆人孔平均要近萬元的施工、材料費。

                b. 材料:現在有早強水泥、樹脂瀝青、樹脂水泥等人手孔周邊材料。

                c. 廠商:技術落差大,有的用人工作業一天5、6顆做得也零零落落,有的自己改良機械,一天20、30個,還做得不錯。

        E. 人手孔下地,顧名思義就是把孔蓋給我埋下去,這樣都通通平了,打完收工。問題是:

                a. 埋設深度:埋下去的孔蓋因為E值不同(彈性模數),在車輛來回滾壓後會造成孔蓋埋設上方瀝青混凝土,因為受力不均而破壞,產生裂縫,裂縫一產生,瀝青路面就慢慢壞光光。例子:2年前的台北市南京西路、1年前桃園縣的文化三路還是合強路。

                b.管線單位:你埋人家的孔蓋,他不會跳腳嗎?要怎麼埋?埋幾顆?什麼時候埋?光吵這個就飽了,何況,你埋了他還可以挖出來,一埋一挖這路會好嗎?

        至於挖路亂挖,挖到寶的,也是當初挖埋管線沒有嚴謹控管,沒向相關單位申報,我想挖就挖,想埋就埋,造成就算台北、高雄、桃園等地方,有地下管線的地理資訊系統可做控管查詢,但是一開始就沒申報沒登記,政府單位怎麼會有這些資料可以給後面的人知道?最後就是處處有驚喜,挖阿挖沒事就挖到寶!

        第2點 隨便挖~隨便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su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