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經濟發展緩慢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印度在獨立之後,一直和蘇聯有著不少程度的合作關係。雖然表面上印度沒有聲稱是一個人民共和國,但實際上印度和蘇聯的關係比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與蘇聯的關係,更要親密。

        我們可以比較時序去看,從五十年代開始,印度就開始跟蘇聯拉近,在經濟上上也向著蘇聯學習,今天中國大陸有些網民經常用民主或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去嘲笑印度,不過這並非印度的事實。

        而也因為親近蘇聯的緣故,印度推行了像蘇聯那樣的五年計劃,並有著相當重的政府干涉和計劃經濟的元素,你會看出印度的經濟發展,其實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的方式是走同一條道路的,就是由政府所帶動的,強行從農業經濟拔苗的工業化,和國有化,特別是扶植重工業。

        印度和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在五六十年代,算有不少相似之處,真正的轉折點是五十年代後期,中印產生衝突的時候。蘇聯對印度的傾側,而且蘇聯對印度的援助額,比起對中國大陸要高。這也是日後中國大陸對蘇聯離心的原因,或者倒過來說,在地理上先天俄羅斯和印度的衝突就幾乎沒有,即使蘇聯成功建立了共產政權,而印度則沒有成功蘇維埃革命,可是先天地理最終還是引致了這樣的結果。

        核子武器的問題,比起科技的問題,更重要的應該是外交關係的改變,中國大陸製造核武,核試的時機,正好就是中蘇關係惡化的時候。無疑,中國大陸的核子武器威脅的對象,並不可能是完全在投射範圍外的美國,針對的對象就是印度和蘇聯。你會發覺時序是相合的。

        中國大陸經濟最惡劣,開發出核武,並進入文革的時候,正是和蘇聯交惡的時候,而直接間接地,這個緩衝期裡,既和蘇聯交惡,也未曾建立和美國的新關係。而七十年代則是中國大陸走向美國懷抱,最終達致改革開放的時代,而這是中國大陸的經濟找到突破點的時候。

        而倒過來說,印度面對的情況跟中華人民共和國相反,在印巴戰爭當中,西方國家對巴基斯坦的支持,使他們減少了對印度的援助。也使印度進一步靠向蘇聯。

        印度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同的地方,在於其保持對蘇聯的友好關係,在實施社會主義改造方面,手段也傾向溫和。

        印度的緩慢成長,其實也是受到計劃經濟影響的。

        只是,要說他們沒有成就,那也是錯的,同樣有糧食不足的問題,但相比起中國大陸,印度出現飢荒的死亡數字和破壞程度,都低於中國大陸,比較大躍進和一九六五年之後印度的乾旱,印度因為飢荒而死亡的人口,遠低於中國大陸。這可以看出兩國的不同。

        另外一九六五年也是印巴衝突導致西方援助減少的一年,國際關係其實一直在影響著這兩國的經濟。

        中國大陸的經濟急速增長,是源自七十年代初期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建交,最後達致的改革開放,改革開放的引入外資,以及向外進入海外市場,其實還是得在和美國合作下才變得可行的。這個成果大約在九十年代初開始驗收。

        至於印度的經濟,其實去到八十年代,還是保持著計劃經濟的模式,由七十年代末期開始,印度開始出現了親西方,遠離蘇聯的傾向,但蘇聯加大了援助印度的力度,這使印度減少了對蘇聯的離心。這使八十年代的經濟改革遇到很大的政治阻力。

        印度的經濟改革是甚麼時候開始的?就是一九九一年,從那年開始印度的經濟才走向自由化,引致這個自由化的原因,是這兩年的劇變,第一:蘇聯解體,使印度不再可能依賴蘇聯和依蘇聯行事。第二:波斯灣戰爭,導致了油價上升和出口的下降。最終才擊破了這麼多年來印度計劃經濟勢力的最後防線,使改革派大獲全勝。

        自此之後,印度的經濟就開始發展,去到被世界留意到為一個新成長的世界經濟體的時候,正好是二十一世紀的初期。

        把時序拉一拉來看,會發覺印度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走的路其實是十分相似的,大家在經濟上的距離,是因為後者走向西方市場改革,比印度早了十三年左右。而蘇聯對這兩個國家的經濟,有深遠的影響。

        印度是起步比較遲,那是選擇的問題,不過這也有所取捨。

        與其是證明了哪個地區的人民比較優勝,比較懶之類,或者很常見的指責某些國家的宗教導致了生產力低落,不如說大家在尋找經濟上的真理,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和跌撞。而且經濟的發展,是不能硬來的,還需要配合世界和國際形勢的因素,乘浪而上。

       至於比較武器的那種說法......印度在一九八七年就有航空母艦了,就是這樣,用先有哪種武器比輸贏這種危險而沒有意義的軍國主義思想,應該是這兩個國家的國民都應該避免的。

        當然要討論印度應該有沒有能力解放臺灣的問題例外。

        此外,很多人說到「種姓制度是制約發展」,無異和以前的社會達爾文論一樣,在二十世紀初期,白人的社會遠比其他有色人種先進,他們大可以指責儒家思想,種姓制度,這些是在制約東方去會發展的因素。

        我們今天去指責印度,只是因為我們的經濟比對方先發展不足三十年,而下的理論而已,而且印度的經濟也並非沒有增長,或者沒有高速的增長。說他們的社會特質制約了他們的發展,其實我們是沒有證據,甚至是沒有推論的。

        事情當然不可能很簡單,但是傾向把問題指責為勤勞或宗教的理論太多,指出國際關係的看法則很少或者幾乎沒有。

        這就落入了過往經濟史上的「清教徒理論」問題,當時聲稱英國會發生資本主義改革的原因,是因為清教徒的經濟觀念導致的,但後來也證明,這除了引起文化和宗教歧視之外,沒甚麼好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suvictor 的頭像
    msuvictor

    Victor's Data Pool

    msu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