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boston.com/bigpicture/2010/08/russia_in_color_a_century_ago.html

        在商業彩色底片尚未問世之前,拍攝彩色照片的這種技術,通稱分色攝影法或混色攝影法(Color-Mixing),其細分還可分為加法混色(Additive Color-Mixing)跟減法混色(Subtractive Mixing)兩種製程,但原理都是將光的顏色分離再結合。

        混色攝影法在攝影史上的記載首見於1861年,英國物理學家James C. Maxwell為了他的色彩學課堂教材,使用三種顏色:紅、綠、藍 (即R/G/B色光三原色)的濾鏡分別拍攝同一物體,並將這三張底片製作為幻燈片,再分別以裝有三原色濾鏡的三台投影機投射並重疊,就得到了人類史上第一張全彩色的影像紀錄。

        在此之前,只有黑白照片存在於世上。影像的色彩仰賴以人工使用染料將顏色「畫」到照片上。此法除了仰賴人力的經驗與時間,對於色彩的真實性也無法保證。James C. Maxwell證明了真正的彩色攝影是可行的。

        James C. Maxwell採用的方法是將光線中的紅、藍、綠三種原色擷取出來,再相加堆疊在一起,因此稱作加法混色。根基於相同的原理,1869年,有兩位法國人:Louis Ducos du Hauson跟Charles Cros發表了減法混色技術。跟加法混色相同的地方是,減法混色同樣將光線的三原色分離;不同的地方是,減法混色技術是使用色光三原色(紅綠藍)的對色(或稱補色):青色(cyan)、 洋紅(magenta)、黃(yellow),這三個顏色,就是現今我們所熟知的色料三原色(C/M/Y,跟色光三原色R/G/B是剛好互補)減法混色技術的原理,是以C/M /Y三補色「反向」濾掉不需要的顏色,然後留下真正需要的色彩。


        加法混色攝影術首先獲得了商業上的 成功。1907年,法籍電影先驅盧米埃兄弟(Antonie & Louis Lumiere)發表了Autochrome彩色處理技法,透過在感光玻璃板上塗佈染成三種顏色的馬鈴薯粉做濾色,終於得以在單一張底片上呈現彩色影像,而非同時拍攝三張底片。

        有鑒於加法混色技術在原料製作與使用上(無法使用於1889發明,彈性較大的明膠片基)的諸多不方便,柯達伊士曼(Kodak-Eastman)公司應用減法混色技術開發新產品。1935年,世界首款商業生產的全彩底片Kodachrome問世,透過在單一明膠片基上,塗佈三原色感光乳劑的方式,單一影像不但可同時紀錄所有色彩,同時使用上也更加簡單方便。Kodachrome(通稱柯達康)成了後世所有彩色底片的先驅。

        1939 年,Gone With the Wind(亂世佳人)劇組使用Kodachrome進行拍攝並發表,這是世界第一部全彩的電影長片,但當時彩色拷貝技術並不普及,因此許多拷貝與放映的黑白版本其實是無奈之下的產物。現今重新發售的彩色DVD才是這部片的原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su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