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改宗兵-Janissary 


        改宗兵,其正式名稱叫做「新軍」,土耳其語原文則叫做yeniceri,在土語中,yeni表示「新」, 而ceri則表示「士兵」,因此兩者合稱就被叫做「新軍」。

        新軍最早在鄂圖曼帝國的第二代皇帝-奧爾罕一世(Orhan I)在位時即已出現,至三代皇帝-蘇丹穆拉德一世(Murat I)時成為正規軍,並且被列為皇室禁軍,此後即成為鄂圖曼帝國對外征戰的主力部隊,直到1826年被蘇丹馬木德二世(Mahmud II)以血腥屠殺的手段強制解散。

        新軍的組成份子清一色都是出身自基 督徒家庭的幼童,鄂圖曼帝國對巴爾幹地區的統治漸趨穩固之後,便開始定期徵集基督徒家庭的幼童從軍,其用意是為了逐步減少巴爾幹半島上的基督徒數量。

        每年,被稱為「狩獵營長官」的軍方官員會前往「魯美利」*各地,進行一年一度的徵兵活動,他們負責從基督徒家庭中挑選出6000名眉清目秀、體魄強健的幼童,然後帶往小亞細亞各地的「村」(鄂圖曼帝國最基層的地方政區),交給采邑長(「村」的行政首長)照顧及管教,同時進行「洗腦」-灌輸伊斯蘭教義和土耳其思想,使之在生活習慣與思想等方面逐漸土耳其化及伊斯蘭化。

        *所謂「魯美利 (Rumeli)」,指的是土耳其人治下的巴爾幹地區,原先是泛指「羅馬世界」-拜占庭帝國的領土。拜占庭滅亡後,土耳其人就將這個詞改成專用於巴爾幹,而小亞細亞則稱呼為「安納多魯(Anadolu)」地區。

        等到「洗腦」工作大功告成以及成年之後,已長大成人的這些幼童就會被送到艾迪內(Ed-irne,舊名「亞得里亞堡」{Adrianople})跟加利波利的「新兵營」-新兵訓練中心,接受嚴格的體能、戰技訓練和學科教育,結訓之後即成為「新兵」,而分發後的所組成的部隊就稱為「新軍」。

        「新軍」是鄂圖曼的皇室禁軍,也是土 耳其軍隊中最早以火槍為主戰武器的部隊,他們以軍紀嚴明、驍勇善戰,以及冷酷無情著稱。在鄂圖曼帝國的建國及擴張時期,「新軍」幾乎無役 不與,舉凡科索沃之役(Battle of Kosovo 1389年)、攻陷君士坦丁堡以及莫哈赤之役(Battle of Mohacs 1526年)等,他們都曾參與過,而且未嘗敗績。因此深受蘇丹的信賴。雖然他們的身分是奴隸,但是只要有才能也有機會被拔擢為高級軍官或地方總督,甚至於成為帝國的宰相。

        此外,「新軍」的薪餉不但是最優渥的,也享有免稅的特權,但相對的他們也必須付出代價-終生 不得結婚。這點一直到蘇利曼大帝(Suleyman I 蘇利曼一世)時才被放寬(退役者可結婚)。

        塞利姆一世(Selim I)時,「新軍」的徵集範圍擴大到小亞細亞,從這時開始,「新軍」的規模也日益擴大,從草創時的不到千人擴大到12000人,到了1683年第二 次圍攻維也納時,兵力規模更擴大到多達54000人。他們除了宿衛宮廷、戍守都城之外,也有些被派往邊境要地駐防,嚇阻外敵入侵或是內部 不滿份子的抵抗。

        除了「新軍」之外,鄂圖曼帝國的禁軍另有騎兵、「砲兵」及「彈藥兵」,騎兵是騎馬的禁軍,平常都駐紮在首都郊外 的營舍,當蘇丹出宮巡幸或帥軍親征時,他們就擔任貼身護衛的角色;砲兵是專門操作攻城巨砲的部隊,係於穆拉德二世(Murat II)在位時成立,曾經參與攻陷君士坦丁堡。彈藥兵則類似現代的兵工署跟維修部隊,他們負責從事武器、彈藥,還有運輸工具的製造及維修保養工作。

        「新軍」原先是只有改宗的基督徒幼童才能參加的部隊,但是在穆拉德三世(Murat III)在位時發生了變化;蘇丹為 了慶祝其子穆罕默德(Mehmed)的割禮(割包皮的儀式,在土耳其通常是男孩6~11歲時舉辦),舉辦長達55天的祭典及慶祝活動,並召集全國 各地藝人來皇宮獻藝,當中有不少藝人的演出深受蘇丹喜愛,事後蘇丹不顧「新軍」司令官辭職抗議,下令讓有意願的藝人加入「新軍」,從此以 後「新軍」變成三教九流、雞鳴狗盜之徒,即任何人都可以參加的部隊,這使得新軍的素質與忠誠度都開始下降,並且逐漸不再以整訓備戰為本務,而熱衷於介入宮廷政爭,甚至發動叛亂推翻舊主、另立新君,從備受倚重的國之干城淪為無法無天的武裝流氓集團。

        在外敵環伺、 「新軍」又已不足恃的情況之下,帝國在18世紀末期開始推動軍事改革,試圖救亡圖存。改革的成果就是在塞利姆三世(Selim III)時創立的「新制軍」(Nizam-i C-edid),這是由法國籍顧問一手培訓、從制服、裝備到訓練操典全部採用法國教範的軍隊, 並且曾在1799年的「亞克圍城戰」(Siege of Acre)擊敗拿破崙率領的法軍。然而軍事改革明顯會衝擊到「新軍」的利益,因此儘管 「新制軍」訓練有素、戰力堅強,「新軍」仍大力反對所有的軍事改革,甚至發動兵變將塞利姆三世囚禁、殺害。

        頑固拒絕任何變革的 「新軍」,最後終於在1826年的「吉祥事件」(The Auspicious Inc-ident)招來了自身的末日,新任蘇丹馬木德二世 (Mahmud II)宣佈將按照伊斯蘭教義組建新制軍隊,立刻引發「新軍」的反彈,並發動叛亂衝進皇宮,但是他們萬萬沒想到蘇丹對此早有準備,他動用支持自己的禁衛騎兵隊和早已被召入伊斯坦堡的新制軍以步槍和大砲把叛亂者轟回軍營,然後連人帶屋的把軍營摧毀。最後,「新軍」以超過6000人喪命、20000人被俘,同時被蘇丹下令強制解散的方式,悽涼、難堪的走入歷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su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