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ITACHI

 

 

        LOMO的原意為列寧格勒光學機械聯盟(Leningrad Optical & Mechanical Union)的縮寫,原文為Ленинградское Оптико-Механическое
Объединение,縮寫為ЛОМО。

        一般公認,Lomography的起源是LOMO於1982年發表的L-CA相機,這台相機的誕生跟間諜或軍事用途完全無關,L-CA從設計初始就是一台國民機。

        1982年的某個早晨,蘇聯工業國防部大臣的好友Igor Petrowitsch Kornitzky將軍,帶著一台體積小巧、結構緊密、毫不起眼的相機,前往拜訪他的密友,時任蘇聯軍事光學製造總監的Michail Panfilowitsch Panfiloff先生。

        這兩人仔細研究這台相機,發現這台相機體積重量都很輕巧;鏡頭成相表現可圈可點;有可靠的機械與電子性能,是一台非常傑出的輕便相機。

        兩人研究的這台相機就是日本Cosina公司於1982年發表的CX-2,Kornitzky 和Panfiloff對這台相機甚為中意,立即命LOMO對此相機進行改良工程,並以此打造一台蘇維埃版本的CX-2,為蘇維埃人民介紹攝影的樂趣;同時鼓勵人民藉此紀錄生活、與對國家民族的熱愛。Kornitzky和Panfiloff的野望(誤)就是:每一個共產主義者都要有一台LOMO Kompakt Automat相機!

        是年,LOMO LC-A問世。LC-A跟CX-2有著幾乎相同的外型,主要不同處是:

1. L-CA拿掉了定時自拍裝置,可能蘇聯的技術塞不進去或RD認為不需要。
2. 為了體積與畫質上的考量,LC-A的鏡頭改用自家技師設計的Minitar 32mm f/2.8(CX-2的鏡頭為35mm f/2.8,蘇聯可能無法將此規格鏡頭縮到跟CX-2一樣而放棄)
3. LC-A的開蓋方式由CX的旋轉外蓋改成了推桿開闔,整體而言設計更簡單。LC- A甚至連CX-2原有的捲片馬達電子接點也有做出來,但LOMO從來沒做過相關配件,更爆笑的是拿Cosina/Petri原廠的捲片器也裝不上去,不知道是做什麼意思的。

        LOMO LC-A在國家級政策護航(?)下迅速賣(??)破了百萬台(可能像花博票那樣賣),其蹤跡除蘇聯外,也遠征到越南、古巴、東德等社會主義的同盟陣線內。

        此後,世局丕變,柏林圍牆倒塌,蘇聯解體,這台粗糙的仿冒品原本該淹沒在時代的洪流中。

        但在1991年,兩名在奧地利主修藝術的大學生Wolfgang Stranzinger和Matthias Fiegl,在捷克旅行時注意到了這台相機,兩人在使用這台相機拍攝並沖洗照片後驚為天人。這台相機由於鏡頭設計與製造上的缺陷,使得其對於色彩的詮釋會有誇張的偏差、邊角失光嚴重、整體照度不均、鏡頭解析力不佳、幾乎沒有抗耀光能力......簡而言之,就是一台跟當時攝影潮流完全相反的相機。

        Wolfgang Stranzinger和Matthias Fiegl把這個發現帶回奧地利,1992年 Lomographic Society在維也納成立,並以此為中心進行創作,鼓吹隨性的拍照(Don't think, just shot.);同時將LOMO視為後現代攝影的重要指標。

        1996年,俄羅斯宣佈LOMO因不堪長期虧損,即將關廠裁撤,引起相關藝文人士極大反彈並組隊前往說服當時的聖彼得堡副市長兼LOMO工會總經理Mr. Vladimir Putin(即前俄羅斯總統;現任俄羅斯總理普丁),請他再開LOMO民用相機的生產線。LOMO因此存活下來,並在此後靠著Lomographic Society的訂單與新型機開發案維持工廠的運作。

        時至今日,LOMO生產的相機不再只有LC-A一種(比LC-A老上幾十歲的Lubitel 166也被拖下水說是LOMO),而Lomographic也演變成一個行銷概念,堪稱是二十世紀最後的攝影界奇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su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